腰椎間盤突出別擔心,PRP注射助你遠離手術風險!
腰椎間盤突出,是許多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背後的主因。隨著年齡增長、姿勢不良、長期負重,椎間盤逐漸退化並產生突出現象,若壓迫神經,就會出現麻痛、無力等症狀。很多人一聽到「椎間盤突出」,就以為要開刀,其實不一定。
透過PRP精準注射治療,針對軟組織退化、神經根壓迫與椎間盤結構失衡進行修復,能有效改善症狀,降低手術風險。
椎間盤結構
椎間盤是位於兩節脊椎骨中間負責分散力量的彈性組織,它的構造共包括三個部份。
- 髓核:位於椎間盤中央,富含水分,具吸震作用
- 纖維環:包覆髓核的膠原纖維結構,防止髓核外溢
- 軟骨板:連接椎間盤與上下脊椎骨

腰椎間盤構造分解圖,椎間盤包括三個部份是髓核、纖維環、軟骨板。
椎間盤突出症狀
椎間盤纖維環破裂時,會導致其中的髓核向外突出造成疼痛,而突出的方向不同,會造成不同症狀,較容易發生在脊椎正後方或後外側。
- 下背痛
- 坐骨神經痛(臀部、大腿、小腿一路延伸的放射痛)
- 下肢麻木、無力、甚至垂足
常見病因
- 長期久坐、駝背、姿勢不良者
- 舉重、搬運重物、劇烈運動者
- 曾懷孕、生產後核心無力者
- 外力傷害
治療需循序漸進,避免錯失黃金修復期
✅初期治療可以嘗試
- 止痛藥與熱敷
- 復健或牽引
- 核心肌群訓練與物理治療
這些方法可帶來緩解,並幫助改善肌力與柔軟度,是很有幫助的。
✅以下情況時,建議進一步介入治療
- 症狀反覆發作
- 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
- 經常感覺無力、麻木、影響日常活動
這時,單靠傳統保守治療,往往難以真正解決病因。此時,建議考慮進一步的「修復型治療」──如 PRP 增生注射,能更精準針對病根進行修復,補上傳統療法難以處理的關鍵環節。
椎間盤突出治療成功案例
一位 43 歲女性因急性椎間盤破裂導致左腳麻木與垂足,核磁共振顯示嚴重神經壓迫。經 4 次 PRP 注射治療後,神經壓迫大幅改善,僅餘輕微麻感,影像上也觀察到椎間盤突起顯著縮小。➤更多椎間盤突出治療案例的詳細說明
(※實際療效因人而異,治療前請與專業醫師充分評估討論)
PRP如何精準改善椎間盤突出?
- 穩定脊椎韌帶結構:強化小面關節、椎旁韌帶,重建支撐力
- 修復退化椎間盤:PRP可直接注射至椎間盤,幫助減壓與組織再生
- 解除神經壓迫:以低濃度葡萄糖水進行神經解套注射,緩解麻痛
PRP治療流程
- 評估診斷:結合理學檢查與高階影像(如MRI)判斷問題來源
- 抽血處理:抽取自體血液後,離心取得富含血小板的血漿
- 超音波導引注射:在精準影像引導下,施打至目標區域
- 後續追蹤與運動處方:搭配核心訓練、防止復發
關鍵提醒
若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反覆發作,表示單靠止痛與復健已無法根治,建議儘早進行進一步評估與修復介入。
PRP治療後應避免負重、長時間駝坐,並積極強化核心肌群,防止再次退化。
增生療法/PRP 如何改善腰椎間盤突出?
增生療法的作法為借助軟組織超音波的導引進行多點注射,將增生藥劑 (如高濃度葡萄糖水、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 直接注射至腰椎周圍韌帶及小面關節,以刺激韌帶及小面關節自行重新修復,進而恢復強健並穩定腰椎,也可用自體血小板進行椎間盤注射,這些處置除了可為椎間盤減壓,也有助於突出的椎間盤歸位及椎間盤的修復;此外,針對受到壓迫的腰椎神經根,則採行神經解套注射,同樣在超音波導引下,將低濃度葡萄糖水注射於神經根周圍,解除神經壓迫,因此獲得改善而不用開刀的案例所在多有。(推薦閱讀:深入了解增生療法(PRP/玻尿酸/羊膜)原理、次數、副作用。)

在接受增生療法獲得改善後,務必要避免因姿勢不正確、外力傷害、或體重過重造成腰椎承受的壓力過大,也要積極鍛練肌肉,以免因背肌與腹肌無力而使椎間盤受到的支持不足,因此保養之道不外乎正確的姿勢 (站姿、坐姿與躺姿)、控制體重、強化腹肌與背肌,此外,也不能輕忽任何腰部的輕微拉傷,及早治療才能杜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