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小心可能是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飽受下背痛和傳導痛的病人,常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或是骨刺,事實上屬於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病例不在少數,卻因難以診斷,而未獲得適切的治療,使得腰痛長年如影隨形。醫師鑑別診斷明確掌握病根,且治療精準到位相當重要,目前可透過增生療法針對關節內及周圍病灶促進修復,不再需長期接受復健治療。
以往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必須長期接受復健治療,但由於韌帶層層疊疊,熱敷和電療皆不夠到位,以致於效果有限。
薦髂關節解剖構造與失衡原因
薦髂關節位於薦椎左右兩側與髂骨相鄰之處,配合身體彎伸、旋轉、傾斜而產生微小活動,活動時,關節的穩定性則仰賴層層包覆其上的多條韌帶和肌肉來維持。只要長期姿勢不良(如坐時翹二郎腿或半躺半坐、站立時腹部前凸造成骨盆前傾)、經常彎腰搬重物、猛然跌坐、核心肌力不足、骨盆歪斜或長短腳者,很容易傷及韌帶、甚至造成薦髂關節錯位,於是引發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薦髂關節一旦失衡,將影響腰薦髂複合體之結構平衡。
薦髂關節疼痛症狀
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症狀相當多元,包括久坐容易腰痠、彎腰時疼痛、變換姿勢時疼痛(尤其從椅子起身的那刻疼痛特別明顯)、屁股後方至大腿後方的傳導痛等。倘若患者主訴強調傳導痛,而X光或核磁共振影像又呈現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話,則容易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
檢查多管齊下 務必確診病灶
由於薦髂關節錯位不易透過X光、甚至核磁共振來判讀,因此理學檢查更為重要,可進行抬腿測試和關節壓迫測試,若出現屁股後方明顯疼痛,則可高度懷疑屬於薦髂關節的問題;進而,再透過超音波檢查薦髂關節周圍韌帶之損傷,接著施予診斷性麻醉,亦即借助超音波將麻藥施打在該韌帶,若所有症狀消失,即可確診。
傳統治療難到位 增生療法夠精準
以往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病人需長期接受復健治療,但由於韌帶層層堆疊,熱敷和電療皆不夠到位,以致於效果有限。針對這點,目前以增生療法最為直接,可針對軟組織進行精準治療,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直接注射至薦髂關節內及周圍韌帶病灶,以啟動再生機制、促進組織修復,進而強化韌帶、穩定薦髂關節。
增生療法/PRP 注射須知
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推薦閱讀:深入了解增生療法的原理、治療次數、使用藥劑等問題。)
薦髂關節負責承重 一旦失衡後患無窮
薦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本身活動度雖然不大,但在承重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旦薦髂關節錯位,身體為了維持平衡會產生代償,進而拖累腰椎,導致「腰薦髂複合體失能」,陸續會衍生更多問題,因此下背痛輕忽不得,唯有及早治療才能杜絕後患。
視情況搭配其他矯正方式
至於骨盆歪斜者,則必須搭配徒手治療,調整骨盆位置,幫助薦髂關節復位;長短腳者還必須製作鞋墊以矯正走路異常步態。
正確姿勢強健肌力 預防薦髂關節疼痛
至於預防復發之道,則千萬不能忽略腰背、臀部、以及大腿後方等部位肌群的強化訓練,以維持腰薦髂結構的穩定性,還要時時保持正確的站姿與坐姿,才是遠離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根本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