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症狀

高血壓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血壓超過平均正常值的現象,偶爾伴隨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胸痛等症狀,但大多時候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患者多半不太關心。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高血壓若不加以控制,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臟血管疾病、神經內分泌疾病等,已成為國內十大死因背後重要的沉默殺手。

高血壓,營養醫學療法

高血壓致病因子

高血壓有兩種,一是原發性高血壓、另一種是續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佔了高血壓患者的90%,除了和先天遺傳有關,後天的生活習慣其實也有很大的影響,像是肥胖、吸菸、鈉的攝取量過高、缺乏運動、酗酒、壓力過大、或長期睡眠不足等。至於續發性高血壓,很可能是身體其他疾病所造成的,包括腎臟疾病、腎上腺疾病、甲狀腺疾病等,甚至連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併發高血壓。

要控制高血壓就必須先發現它的存在。一般來說,在至少二次以上不同時間內測得的血壓若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定義:18歲以上成年人收縮壓持續大於140 mmHg;或是舒張壓持續大於90 mmHg,就可稱作高血壓。

高血壓控制與治療

高血壓患者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即使血壓已經控制穩定仍然不宜冒然停藥。若出現藥物副作用,必須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減少藥量或自行停藥。由於高血壓屬於慢性病,長期服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的產生,但是經由營養醫學療法與生活調理,亦有助於讓血壓得到良好的控制。

劉博仁醫師高血壓的營養醫學療法

營養素對於人體細胞有著直接的影響,營養素的不平衡往往是造成疾病或功能性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透過檢驗精準地了解營養素失衡的缺口,並正確地補充營養素,可重建人體細胞的平衡、重現細胞活力、儲備器官所需能量,是對抗疾病病根、回復健康的自然療法。然而,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會依患者年齡、體重、臨床症狀、相關檢驗結果、以及正在接受的藥物治療等因素而有不同,需由醫師規畫個人化處方,才能得到理想之綜效,患者切勿輕信廣告自行調配,以免傷荷包卻徒勞無功、或吃出其他問題而得不償失。

劉博仁醫師高血壓的生活調理建議

  1. 勤量血壓,並做記錄

  2. 減少鈉鹽的攝取

    每天鈉的總攝取量盡量不要超過2.4公克,也就是食鹽6公克。
  3. 選擇「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其重點為高鉀、高鎂、高鈣、高纖維、高不飽和脂肪酸、低飽和脂肪酸,強調充分的蔬菜水果,還有低脂的乳製品和堅果類,每天食物中鉀鹽的攝取量約為4.7公克,還要多吃全穀類、深海魚肉等。
  4. 戒菸

    吸菸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壓上升、導致動脈硬化。
  5. 控制體重

    盡量將BMI控制在18.5~24,男性腰圍要小於90公分、女性則小於80公分。
  6. 適度運動

    每天至少30分鐘,從每天快走30分鐘開始,其他如游泳、慢跑、爬山、騎自行車、球類運動等也可以,並且持之以恆。
  7. 盡量不飲酒

    如要小酌,男性每天以兩份酒精的當量(一份酒精當量相當於15公克酒精)為限、女性則以每天一份的當量為限。一份酒精當量分別等於30c.c.高梁酒、90c.c.紹興酒、100c.c.紅葡萄酒、260c.c.啤酒。
  8. 學習放鬆與紓解壓力,並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血壓會因氣溫差異而隨之變化,有些患者的血壓在夏天控制得不錯,以為血壓從此正常了而自行減藥或停藥,殊不知到了冬天血壓會比夏天高出許多,尤其是冷氣團來報到時,低溫會使得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患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此外,一旦發現患有高血壓後,患者最好能及早至心臟科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等檢查,以確定是否合併有心臟疾病;之後亦須定期接受眼底鏡、腎功能等檢查,以便能早期發現和控制併發症。

本文彙整自劉博仁醫師相關著作,文字版權為劉博仁醫師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