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容易疲累、精神不佳、全身酸痛、胃口差、體重減輕等,大多患者都不以為意,較容易受到注意的症狀為關節疼痛,可從輕微且短時間的關節僵硬疼痛,持續發展到關節破壞,患者往往因症狀越來越明顯而就醫。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仍然不明,只確知患者的免疫系統對自身組織發動攻擊。有研究顯示,遺傳、環境與荷爾蒙可能是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據統計台灣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免疫科門診最主要的病患群,其中以女性患者居多,約為男性的三倍。

類風濕性關節炎,免疫系統失調,慢性發炎性疾病

據統計台灣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免疫科門診最主要的病患群,其中以女性患者居多,約為男性的三倍。

類風濕性關節反覆發炎造成的損傷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最明顯的表徵為關節腫痛發炎與關節活動度受限,患者主訴大多為一早起床會感到關節僵硬,往往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紓解,最常發生於手指、手腕、膝、腳等關節,其次為手肘、肩膀等,如此反覆發炎會一步步對關節造成各種破壞,最後導致關節變形。臨床上可見許多患者手部關節變形,就是因為不好好控制,反覆而長期的發炎造成的;倘若影響到下肢的關節,患者將逐漸不良於行,更有甚者則須要靠輔助器甚至輪椅,造成生活上極大不便。

除了引發慢性關節炎外,這樣的發炎反應也會逐漸侵襲全身其他器官與組織,因而造成其他部位的發炎,包括心臟、肺臟、腎臟、肝、脾、肌肉、眼睛、神經、淋巴腺、血管等,以致於可能引發心包炎、心肌瓣膜病變、肺膜炎、肺結節、肺血管炎、鞏膜炎、紅膜炎、貧血、血管炎、神經系統之末梢神經症等等。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重大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是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的診斷標準,包括:

  1. 晨間關節僵硬大於一小時。
  2. 同時至少有三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
  3. 手部關節炎。
  4. 對稱性關節炎。
  5. 類風濕結節。
  6. 血清中類風濕因子(RF)呈陽性。
  7. X光有典型的變化。

其中1至4項至少需有六週以上的時間,若病人符合七項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此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建議

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因此治療上首重減少疼痛、改善發炎、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為了有效地控制病情,患者應在關節產生不可恢復的損害之前,就積極接受治療。一般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可依其作用機轉分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標靶製劑等。由於大多數病例必須長期服藥,如何獲得治療效果、又能避免藥物副作用之間,一向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最好的作法是,一面接受藥物治療、一面配合營養輔助療法與生活調理,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也才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劉博仁醫師建議的個人化營養療法,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

營養素對於人體細胞有著直接的影響,營養素的不平衡往往是造成疾病或功能性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透過檢驗精準地了解營養素失衡的缺口,並正確地補充營養素,可重建人體細胞的平衡、重現細胞活力、儲備器官所需能量,是對抗疾病病根、回復健康的自然療法。

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補充抗發炎的天然魚油(TG型式)、多重抗氧化劑、抗氧化微量元素、維生素B、D及鈣等。至於蕈菇類多醣體,的確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但須慎防造成免疫機能更混亂,必須由營養醫學專業醫師來評估與建議劑量,才能兼顧安全與效果。要特別強調的是,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會依患者年齡、體重、臨床症狀、相關檢驗結果、以及正在接受的藥物治療等因素而有不同,需由醫師規畫個人化處方,才能得到理想之綜效,患者切勿輕信廣告自行調配,以免傷荷包卻徒勞無功、或吃出其他問題而得不償失。

劉博仁醫師的生活調理建議

  1. 不要隨便進補,因為有些中藥會刺激免疫系統,反而導致疾病惡化。
  2. 不可抽菸,少吃油炸食品,以免加重發炎的程度。
  3. 少吃冰品與刺激性食物。
  4. 氣候轉涼時,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
  5. 適度運動。
  6. 減少壓力。

最後要提醒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疼痛並非肇因於受傷或退化,因此切忌進行推拿或按摩,以免適得其反。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仍然無法根治,但由於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目前已可有效地控制病情,使患者的關節活動度維持到近乎正常。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絕對能把疾病的影響性與威脅性降至最低。

本文彙整自劉博仁醫師相關著作,文字版權為劉博仁醫師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