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P自體血小板如何拯救軟組織?洪辰宇醫師詳解完整作用
撰文:洪辰宇醫師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講師/台灣超音波醫學會講師/菁英診所復健科醫師自體再生醫學之發展腳步越來越快,且臨床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尤其是富含自體血小板之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 被醫界證實具有促進組織修復再生之作用,將之視為再生醫學之一大利器,相關臨床研究論文已大量地發表於國際性專業期刊。
認識PRP
人體的血小板會釋放出細胞組織更新時所必須的多種生長因子,包含FGF、PDGF、TGF-B、EGF、VEGF、IGF等生長因子,有助於幹細胞之牽引、分化、與增殖,亦可促進纖維母細胞、內皮細胞等之活化,並誘導細胞外間質之分泌及血管新生,因此,從患者血液中分離出富含自體血小板之血漿,作為專屬修復配方,已被應用於眾多科別領域,就復健科而言,在超音波導引之下施行PRP再生注射(RIT,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可針對關節、肌腱、韌帶、肌肉、筋膜、神經等疼痛根源進行精準治療,是改善關節退化、運動傷害、慢性損傷、神經壓迫等疾患之非手術療法。
PRP治療新觀念:以再生強化取代消炎止痛
過去的觀念是有產生疼痛就代表該處在發炎,像是關節痛就是關節炎、肌腱痛就是肌腱炎、筋膜痛就是筋膜炎….。近年來才證實,大部分的慢性疼痛,都是源自軟組織弱化或損傷而導致肌骨結構不平衡,但這些組織往往並沒有發炎細胞存在,因此治療應首重修復軟組織損傷,而非一昧地消炎止痛。在此一新觀念之下,PRP即是針對脊椎、骨骼、關節等周圍軟組織的損傷,以再生強化作用促進生物力學結構回歸平衡穩定,使得疼痛問題得以解決。
PRP由於富含生長因子,可促進軟組織修復再生,從根源解決各種肌骨退化疼痛問題。
專業診斷 精準有據
也許有些人的周遭親友曾接受PRP注射卻沒有明顯效果,可能的影響因素有好幾種,其中最重要的是診斷,尤其必須找出一切疼痛根源,以確立完整的疼痛治療目標,包含關節(包含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被夾擠的神經、以及最容易被忽視的骨髓內病灶,無一不仰賴專業紮實的理學檢查、超音波檢查或甚至安排核磁共振才能確診,進而在超音波導引下將PRP精準送到那些刀口上,這對於治療品質至關重要。
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可將PRP精準注射至各個病灶,並發揮綜效,以促進肌骨結構平衡。
多點注射 周全治療
要強調的是,正由於大部份的慢性疼痛源自於軟組織傷害,因此往往不會只有一處受傷,而是這條韌帶受傷一點、那邊關節受傷一點、或是合併筋膜沾黏、神經夾擠,通常無法只注射一處,而必須多點注射,唯有周全注射才能恢復「生物張力完整性」,否則難收綜效。以關節退化為例,若只是將PRP一針打進關節腔內,而完全沒有治療到負責穩定關節的周圍韌帶和肌腱,如此治療的成功率低也就不難理解了。
PRP注射之適應症
- 肩關節疾患:肩旋轉肌袖撕裂傷、肩退化性關節炎、肩關節盂唇損傷。
- 肘關節疾患: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肌腱撕裂傷)、肘退化性關節炎。
- 腕/手關節疾患:腕關節扭傷、三角纖維軟骨損傷、手指退化性關節炎。
- 髖關節疾患:髖退化性關節炎、髖關節盂唇損傷、髖部肌腱撕裂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 膝關節疾患:膝退化性關節炎、十字韌帶損傷、半月軟骨損傷、髕骨肌腱炎。
- 踝/足關節疾患:踝關節扭傷、踝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
- 脊椎疾患:慢性頸椎疼痛及下背痛(椎間盤、小面關節、肌肉損傷)、薦髂關節疼痛。
PRP注射療程
由於慢性疼痛大多已累積多時,PRP注射療程建議大致上為三次治療,但仍會視患者情況而做增減。進行PRP注射是為了促進組織修復,而修復需要時間,因此一般建議每次治療須間隔四周左右,以評估治療的成效。此外,在接受PRP注射療程期間及之後,若能配合適當的物理治療與肌力訓練,效果會更為加乘。(推薦閱讀:深入了解增生療法(PRP/玻尿酸/羊膜)原理、次數、副作用)
PRP注射須知
有些情況並不適合接受PRP注射,包括肌腱嚴重撕裂傷、軟組織全斷、開放性骨折、患部為開放性傷口、或患部處於感染發炎狀態等。此外,也有些對象不適合接受PRP注射,像是惡性腫瘤患者、孕婦等。至於PRP注射的副作用,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
PRP注射因須多點注射、且須多次治療,可能令人怯步,不過,治療上會使用較細的針以及少量麻藥,來減低注射時的疼痛。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需審慎選擇醫師,最好求診於受過增生療法注射技術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